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(AAIC)期间,丁香园举办的圆桌论坛”抗Aβ治疗的转化: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实践”在多伦多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炯教授、北京协和医院高晶教授担任主席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魏翠柏教授、华盛顿大学医学院B. Joy Snider教授、卫材神经领域临床研发负责人Michael Irizarry博士为会议讲者,分享了中美视角下靶向β-淀粉样蛋白(Aβ)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(AD)的实际应用经验,并在讨论环节揭示了疾病修饰治疗(DMT)相关临床实践在中美的共识与差异。
会议现场图
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每年接诊超过4万例门诊患者和2500例住院患者,2024年6月,仑卡奈单抗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开始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,截至2025年6月共有209例患者接受此疗法。治疗时严格按体重给药,并遵循两周一次的输注节律,在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安排影像和认知随访评估。魏翠柏教授在会议中分享了上述患者的基线和随访结果。
魏翠柏教授在会议上分享
魏教授总结道,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构建了从患者筛查、综合评估(包括MRI、PET、APOE基因检测)到治疗随访的完整闭环管理路径,确保每位患者均能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接受安全、有效的治疗,为抗Aβ免疫治疗走向精准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华盛顿大学医学院B. Joy Snider教授介绍道,自2023年仑卡奈单抗在美获批后,华盛顿大学的Knight AD研究及记忆诊断中心整合了神经科医生、影像专家、护理人员及行政支持团队,迅速构建起系统化的AD靶向Aβ免疫治疗流程。接受仑卡奈单抗治疗的AD患者需完成MMSE、MoCA、CDR等标准化评估,配合PET或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确认诊断,并进行APOEε4基因型筛查和MRI安全评估。该中心还建立了自主开发的数据管理工具和流程模板,用于追踪不良反应和疗效进展。
卫材神经领域临床研发负责人Michael Irizarry博士介绍道,截至目前,仑卡奈单抗已在46个国家获批,中国是首批获批国家之一。其疗效已在CLARITY AD开放标签延扩展(OLE)研究中得到验证。长期随访数据显示,早期治疗组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-联合评分(CDR-SB)评分变化与自然病程组的差异明显,18个月时两组差异为0.45分,36个月时差异扩大至0.95分。值得注意的是,延迟治疗组的疗效轨迹始终未能追平早期治疗组,这印证了及早干预的必要性。从作用机制看,持续清除新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可能是疗效累积的关键因素。
Michael Irizarry博士在会议中分享
同时,Michael Irizarry博士还分享了仑卡奈单抗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与联合治疗趋势。在给药方案优化方面,美国已批准静脉注射治疗18个月后转为每月一次维持剂量。同时,多国正在提交皮下制剂方案,即分为初始加载期(每周双次注射,持续8周)和维持期(每月单次注射),使用这种方案达到的血药浓度与静脉制剂等效且显著降低IRR风险。另外,停药2~4年的受试者生物标志物(如Aβ)会加速重新累积,同时认知衰退速率恢复至安慰剂组水平,这证实了持续治疗的重要性。
另外,多家机构分享了构建标准化路径的实践经验。专家强调,诊疗流程需依托多学科团队(MDT),包括神经科、放射科、核医学、心理评估等共同参与,确保诊断准确性。部分机构还建立了绿色通道,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(如疑似卒中)时,可优先完成MRI并排查ARIA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我国仑卡奈单抗治疗AD相关的ARIA发生率低于国际报道,中国专家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与结构化MRI监测流程相关:我国中心固定扫描设备、统一序列及限定放射科医师团队协作,提升了质控一致性,值得推广。
会议最后,施炯教授和高晶教授对本次圆桌会的顺利召开致以诚挚祝贺,并感谢所有嘉宾的精彩分享与真知灼见。本次交流带来了中美视角的临床经验碰撞,为仑卡奈单抗在AD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启发,相信在多方共同推动下,未来我们将见证更多循证成果走向实践,改善更多AD患者的远期预后。